城市内涝,这个“城市血管”的致命顽疾,正随着极端天气频发成为威胁民生的重大挑战。当暴雨倾盆,传统监测手段往往束手无策,而北斗定位与卫星影像分析的深度融合,正构建起一套全天候、全场景的智能监测网络,让城市在暴雨中也能“耳聪目明”。
在城市低洼路段、地下车库等易涝区域,北斗定位系统化身 “智能哨兵”。通过部署雷达水位计、电子水尺等设备,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(静态精度达±3毫米),系统可实时捕捉积水深度的毫米级变化。例如在沈阳,智能井盖传感器不仅能监测水位,还能检测井盖倾斜、位移等异常状态,一旦积水超过警戒值,立即通过北斗短报文向市政部门发送预警,确保3分钟内响应。在202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中,北斗系统持续工作72小时,回传数据1200余条,水位监测误差控制在±2厘米内,为抢险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面对暴雨云层的遮挡,传统光学卫星“失明”,而合成孔径雷达(SAR)卫星却能穿透云雨,实现全天候监测。2023年北京房山洪灾期间,SAR卫星通过多时相影像对比,精准圈定洪水淹没范围,生成《洪水淹没监测分析报告》,为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。2025年密云暴雨中,“女娲星座” 多星联动,1小时内获取5米分辨率雷达影像,结合AI模型快速提取水体面积达320平方公里,辅助救援力量精准部署。这种“太空透视”能力,让城市排水系统的“病灶”在卫星影像上无所遁形。
当北斗的“点”数据与卫星影像的“面”分析结合,便形成了立体监测网络。在南京玄武湖片区,北斗实时监测水位数据与SAR影像的地表沉降分析联动,提前72小时预测内涝风险,指导排水泵站调度,使该区域内涝发生率下降60%。更前沿的技术正在突破:通过AI模型融合气象、水文、地形等多源数据,可模拟暴雨中积水扩散路径,动态调整交通管制方案。例如在武汉,试点区域通过这种技术将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,人员疏散效率提升3倍。
这些守护城市的前沿技术,即将在 2025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监测技术装备展览会上集中亮相!12月4日至6日,南京国际展览中心(新庄),你将亲眼见证北斗终端如何实现毫米级监测,SAR影像分析平台如何实时生成淹没地图,以及最新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如何让城市在暴雨中从容应对。这场科技盛宴,等你来解锁城市安全的未来密码!
联系方式:
杨珺涵:18801392975(同微信)
刘静宜:18801392932(同微信)
曹 珍:18801392970(同微信)